有时候,看似独立的背后藏着一个脆弱的灵魂。倒不是说生来脆弱,而是受伤太多,太深,再也经不起任何波折。
好友晓琳一直很独立,我们相处近十年,算是挚友。她会耐心地倾听我们的烦恼,但从不说自己的事情;也会热心肠地帮助我们,但却很少接受我们的帮助。她似乎跟我们联系颇深,但又总游离在外。
有一次,我看着她坐在咖啡馆里,窗外车水马龙,窗内,人来人往,而她只是望着天空发呆。好像人间喧嚣与她无关,整个人有种说不出的忧伤。
我忍不住问她为什么要这么独立,让自己活得像孤岛一样。
她说,“其实因果不对。与其说,独立,让自己无处可用。不如说,是为了让自己无处可去,才会活得独立。”
其实,晓琳是个格外温柔的人。不会让别人的兴致勃勃变成自说自话,不会让别人的付出变成理所当然,不会让别人的期待变成一场空。
展开剩余71%与她相处格外舒服,她会在你落单的时候,不经意地走近你,会在你不开心的时候,费尽心思逗你笑。也会在你兴高采烈的时候,给你展示的时间和空间。
但是,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温柔,往往不是让人忽视,就是招人误解。很多人都说晓琳很冷漠,与任何人都保持一种安全距离,不疏远,也不亲近。
仔细观察会发现,当你靠近她或者帮助她的时候,晓琳总会有种不知所措的狼狈。
像是在黑暗中待久了会畏光,在雪地待久了会雪盲,而在人群中待久了也会怕人。我想,她一路走来,大概吃了很多苦,所以才会畏惧善意或者幸福。
或许,无处可去并非惩罚,而是对自己的保护。减少往来,保持距离,才会避免一些无法承受的伤害。
如果从未得到,是不是就不怕失去?如果从未靠近,是否就不惧离别?如果从未进入人群,是否会不再惧怕孤独?
晓琳评价自己是个脆弱的胆小鬼。但谁也不是一开始就是这样,只是这人间曾对她不住,而她也不知如何是好。
她应该经历过很多,但我也无意去剖析过往。在什么都不知道的前提下,满足自己莫名其妙的好奇心,本身就是对他人的一种冒犯。
不知道事情的全貌,也无法为她承担相应的后果,不如什么都不说,什么都不做。如果无法安慰她,那就不要提醒她,如果不能拯救她,那就不要打扰她。如果无法做到,那就不要去承诺。
如果她需要,自然会让你知道,而自己能做的是全身心的配合,
有时候,人的崩溃并不是因为经历了什么巨大变故。当微不足道的小磨难,成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常态,那小问题也会变成一生无法跨越高山,让人想起来都会被刺痛。
晓琳并不脆弱,反而格外强大。她从山区而来,却在30岁的年纪靠自己在二线城市买房买车,在经济上不说富足,但已经打败大部分的同龄人。
但是,有一次她说起,于她而言,工作和生活都是一种任务,活着本身也是。任务只是任务,或许有成就,但无法让她快乐。她不喜欢这样的状态,所以正在尝试各种新鲜事物,或许某一天,她会有不一样的人生。
对于晓琳来说,活着,虽然令人费解,但尝试何尝不是一种新生。
这世界上总有人在无人知晓的角落里悄悄碎掉,然后又在悄无声息中走向新生。而我们能做的不过是,不要打扰,不要自以为是的当救世主。
让他们安安静静地疗愈,而不是被拉到人群中处刑。不用管,或许才是最温柔的守候。要相信,生命自会找到蓬勃之路。
发布于:云南省天臣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